2)第一百二十三章 千古奇丐!_神级复兴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板快书跟西河大鼓都是评书门的一种,但是表演方式有些差距,西河大鼓以说唱著称,竹板快书除了有说唱还有形体动作,因为竹板快书多是《水浒传》这一类的英雄题材,所以时常会有形体动作增加舞台效果。

  快节奏的说唱和生动的肢体表现,让这们艺术放到国外,就是所谓的rap了。

  王耀整理出来的这部《水浒》里有一百多个小段,分别都是《水浒传》里的一些经典剧情改编的,其中武松的就有二十五个小段,如《景阳冈》《调虎计》《快活林》等。

  传闻竹板快书的起源就是以为sd的落魄武状元,采集当地武松的故事编写的一些小段,打着竹板表演武术发展来的。

  提起这个武状元,有人猜测是清末最伟大的慈善家,民办教育家武训,这位出生在sd的武七有着‘千古奇丐’的美誉,因为他是为一个以乞丐身份被记录在正史里的。

  在古代,乞丐是不能算作人的,顶多跟畜生是一个级别的,根本没有身份地位。

  但是这位武训却是一个奇人,他原名武七在家排行老七,七岁丧父亲,开始乞讨为生,十四岁被雇佣童工,因为没有知识被雇主欺负赖账。

  当时意识到,没有知识文盲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,决定行乞兴学,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受到这些黑心商人的伤害,再吃跟他一样文盲的亏。

  于是他从二十岁开始乞讨,行乞十年,三十岁在馆陶、堂邑、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,他的行乞方式,刚开始时唱着乞丐的段子,后来学艺不精只能学习驴马牛等牲畜的叫声引来人们嘲笑。

  更奇特的是他在行乞的时候也会把自己行乞兴学的梦想告诉所有人“拾线头,缠线蛋,一心修个义学院;缠线蛋,接线头,修个义学不犯愁。”

  一路以来无数人嘲笑他一个乞丐还想办学堂,是痴心妄想,但是武七默默的坚持了下来。

  十年之后武七在家乡买了田地准备办学堂,剩下的钱以放贷的形式放给商人赚钱利息。

  又过了十九年,武七四十九岁,这时他已经有了百亩良田,四千余吊钱,甚至比乡绅还要有钱,但是他依旧沿街行乞从未间断也从未享乐,一直就是为了攒钱兴办学堂,帮他筹划学堂的是同乡的一个举人。

  武七的举动令同乡的杨举人十分赞赏,但是看着他年纪大却没有孩子变劝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,先娶妻生子,但是武七确说“不娶妻,不生子,修个义学才无私。”,胸怀让杨举人五体投地。

  武七五十岁的时候,终于建立了第一所学堂,花光了4000吊积蓄,聘请当地的举人进士教书,并且亲自上门跪求那些贫苦人家孩子去学堂上学。

  他用了三十年跪着乞讨为贫苦人家孩子办学堂,还要跪着求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