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五十四章 被曲解的传统文化_神级复兴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该是不利的,但是从法理的角度出发,也是可取的。

  但是华夏人用了几千年的‘礼仪’为什么要向西方学习?难道认为不如别人?自卑?

  西方的个人主义延伸出的个人英雄主意,强调突出了竞争和攀比,没有和谐共存的利益目标,这点对于华夏的传统也是严重的冲击。

  华夏讲究的是牺牲奉献精神,在大是大非面前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大义,这种奉献精神是贯穿整条华夏文脉的,屈原以身死谏传下《离骚》,孔子周游列国游学,司马迁委曲求全铸《史记》从古到今无数先贤的奉献铸就了辉煌的华夏文明。

  西方强调自由民主博爱,忽视了伦理秩序的关系,本身这种自由平等是好的,但是华夏的三纲五常也不差啊,只是当年为了所谓的‘革新’推动的文化运动让所有人都对三纲五常打上了封建糟粕的标签,然后进行无脑抵制,再也没人去真正的了解,三纲五常,到底讲述的是什么。

  华夏传统,最根基的是阴阳,也就是说世间万物不管是人还是事情,都是相对的,所以分阴阳。

  《易经》:一阴一阳之谓道。

 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孤阴不长,独阳不生。

  对于‘君为臣纲的’真正解释,是子曰: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

  《尚书》云:居上克明,为下克忠。

 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礼,一个忠,这两个是前提,君使臣以礼就是说君王只有做到了臣子要求的规范,对国家尽职尽责以礼相待,所以臣子才会以忠侍君王。

  如若君不礼,臣自然无需‘事君以忠’。

  两者不是奴役关系,而是一种互相督促的关系,而大多人可能只知道臣事君以忠这句话,而不知道前面还有一句,两者加起来,才是对于三纲中的‘君为臣纲’的真正解释。

  只看一半就妄加评论,不是无知就是出于某种‘后真相’的不可告人目的,其心可诛。

  三纲中的‘父为子纲’

  《尚书》云:子弗祗服厥父事,大伤厥考心;于父不能字(爱)厥子。

  这里面的解释是子女对待父母要恭敬,但是如果不能爱护养育自己的子女,也是有罪过的,所有‘父不父,子不子’。

  另外传统关于孝道的解释也不是一种灭绝人性的不平等奴役理论。

  孟子曰:于礼有不孝者三,事谓,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,一不孝也;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,二不孝也;不娶无子,绝先祖祀,三不孝也。三者之中无后为大。

  意思是说:一味顺从,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,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,这是第一种不孝;家境贫穷,父母年老,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,这是第二种不孝;不娶妻生子,断绝后代,这是第三种不孝。

  三纲中的‘夫为妻纲’

  《礼记》云:天子听男教,后听女顺;天子理阳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